姓名:张光旭
学科方向:古生物学、古生态学
职称:特聘教授
电子邮件:gxzhang2@gzu.edu.cn
Q Q:3903917495
1. 研究领域与方向
· 研究领域:古生物学、古生态学
· 研究方向:冠轮动物及刺胞动物早期起源及生态重建研究
2. 学习与工作经历
· 2020/09—2023/06,云南大学,生态学博士
· 2016/09—2019/06,云南大学,古生物学硕士
· 2012/06—2016/06,新疆财经大学,管理学学士
3. 学术任职及奖励
· (无)
4. 科研教学及学术活动
· 早寒武世疑难管状化石和疑难软体动物化石的保存与分析;
· 以第一作者或合作作者发表论文或专著3篇;
· 承担野外采集、化石分类、扫描电子显微镜操作、反射变换成像技术操作、化石形态分析、系统发育分析等研究活动;
· 技能包括:传统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技能(野外采集、化石分类、扫描电子显微镜操作、化石制备、化石形态映射、荧光显微镜、系统发育分析,反射变换成像技术);计算机可视化处理,Ai技术化石形态对比等。
5. 近年主持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主持项目
贵州大学自然科学类专项(特岗)科研基金项目,60万元,2025.07-2029.07,主持。
(2)参与项目
· 2019.09—2024.08,项目:特殊保存揭示锥形骨板化石多刺世山虫(Shishania aculeata)属于软体动物。在云南沧浪铺组关山生物群中发现了一种疑难化石种类,通过电子显微镜,反射变换成像技术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证明其属于冠轮动物类群中的软体动物干群成员,揭示了冠轮动物早期起源的微结构同源性。
· 2016.06—2022.11,项目:来自关山生物群的早寒武世疑难管状化石。在云南沧浪铺组关山生物群中发现疑难管状化石粗纹岗头村虫(Gangtoucunia aspera)。通过新发现的保存软组织的标本揭示G. aspera的内部结构,包括一个带有短触手的标本。结合软组织系统发育分析和管状形态空间分析,揭示G. aspera为刺胞动物干群成员。研究认为一些疑难管状化石(如Sphenothallus和Byronia)最好解释为刺胞动物而非固着双侧动物;
· 2018.09—2018.12,短期研究访问:布里斯托大学。
6. 学术成果:代表性学术论文
· 代表文章:
[1]. Tang F, Song S, Zhang G, et al. Enigmatic ribbon-like fossil from Early Cambrian of Yunnan, China. China Geology. 2021;4(2):205-214. https://doi.org/10.31035/cg2020056
[2]. Zhang G, Parry L A, Vinther J, et al. Exceptional soft tissue preservation reveals a cnidarian affinity for a Cambrian phosphatic tubicolous enigma.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22;289(1986):20221623. https://doi.org/10.1098/rspb.2022.1623
[3]. Zhang G, Parry L A, Vinther J, et al. A Cambrian spiny stem mollusk and the deep homology of lophotrochozoan scleritomes[J]. Science, 2024, 385(6708): 528-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