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遍岖崎研地质 甘期耄耋育桃李—记著名地质学教育家乐森璕教授
发布时间: 2012-11-09 浏览次数: 420

 

        乐森璕(1899.9.19—1989.2.12),字季纯。祖籍江西省吉安市,祖辈居贵州黄平县,因经商迁贵阳定居。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家,地质教育家。曾担任农商部地调所调查员,两广地质调查所技正,贵州矿产地质勘测团主任,贵州省地质所所长,西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中国古生物学学会理事,第32届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等。长期执教于中山大学、贵州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大学。
       1905年—1913年,乐森璕在贵阳寻常小学(后改称乐群小学)学习,1914年考入贵阳模范中学。191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受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查于地理”的启发,“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1920年升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学习,1924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师承著名学者李四光、何杰、王烈及葛利普等教授。
探宝研究硕果累累
        1924年乐森璕考入前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他把安特生著的《甘肃考古记》和阿尔纳著的《河南石器时代之著色陶器》译成中文出版。这是我国北方考古最早的两部文献。
        1927年到1934年,乐森璕做了许多奠基性的地质研究。1927年的《四川綦江至贵州贵阳间地质》和1928年的《重庆贵阳间地质要略》等文章提供了地层层序、地质构造和岩矿特征的第一手资料。1927年发表《贵阳附近之二叠纪胁形贝动物群》,证明贵阳附近有晚二叠世的地层。乐森璕在贵州、广西及广东等省区作了许多开创性的地层工作:命名了茅口石灰岩、王家坝石灰岩、新铺中生代地层、安顺淡水螺层、轿子山煤系和蟒山石英砂岩等,提供了“法郎组”时代的化石依据,并指出了贵州上二叠统地层的相变关系。对古生物学和地层学作出了贡献。1932年与黄汲清教授合著《扬子江下游栖霞石灰岩之珊瑚化石》专著,成为研究中国南方二叠纪地层和珊瑚化石的奠基性文献,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1934年乐森璕赴德国深造,在格廷根大学和马堡大学学习泥盆纪的腕足动物、四射珊瑚及中生代有孔虫。1936年在著名的德国古生物志上发表了《中国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泥盆世四射珊瑚群》详细描述许多新种属。与德国莱茵地区的珊瑚动物群对比,确定了艾菲尔阶及吉维特阶的地层,并结合腕足动物化石,将广西北部的泥盆纪地层划分为3个统7个组。1939年发表《中国南部海相早泥盆世晚期及中泥盆世早期地层的划分》(德文)。
       1936年乐森璕赴德国留学归来,先在中山大学教授古生物学和地史学,并在两广地质调查所兼任地质调查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乐森璕在贵州省建立了贵州矿产测勘团,与蒋溶合作研究贵州省的地质矿产,调查了丰富的(金、银、铜、铁、铝、锰、铅、锌、汞、煤等)矿产资源;强调贵州省煤、铁、汞、铝四大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地位。抗战胜利后负责贵州地质调查所,绘制50万分之一《贵州地质略图》和《贵州矿产分布图》。他常说:“若全省各地地质都调查完竣,则吾死亦愿足矣,”对家乡矿产资源和地质事业的深情溢于言表。
       1937年—1949年,乐森璕研究贵州省的矿产资源和基础地质,其论文、报告和地质图达15种之多。1944年他在贵阳市召开的中国地质学会第20届年会上宣读了《贵州地质纲要》和《贵阳附近地质构造》两篇论文,首次发现贵阳市附近的志留系地层并称之为高寨田页岩,确定其时代为晚志留世。乐森璕和蒋溶还编制了《贵阳附近地质旅行指南及地质图》,实测了贵州省清镇、平坝、安顺、紫云、关岭、郎岱、镇宁和普定等8个县的1/20万地质图及贵阳市附近的1/5万地质图。为贵州省的煤、铁、铝、汞、铜、锰等矿产资源的普查评价和开发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乐森璕被任命为西南地质调查所副所长,受到邓小平亲自接见。此后更加专注于古生物学、珊瑚和地层学科学究,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1956年起发表《四川龙门山区泥盆纪分层分带及其基础》和《黔东翁项区上泥盆纪早期之发现及其地层上之意义》,与候鸿飞合著《中国南部泥盆石炭分界问题的探讨》,与俞昌民合著《中国泥盆纪拖鞋珊瑚的新资料》。他的《华南古生代几种常见的海绵和珊瑚化石》、《贵州奥陶纪珊瑚化石的新资料》和《中国石炭纪珊瑚化石的一些新种属》等著作,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四射珊瑚的资料,为区域地质研究和石油勘探打下了坚实基础。1959年他与秦洪宾教授合译《微体化石论》,1964年他与吴望始合著《珊瑚化石(四射珊瑚)》,系统介绍四射珊瑚的形态构造和研究方法,包括300多个属和亚属的特征,对于我国的四射珊瑚究起了很大推动作用。60年代在疗养期间译《微体古生物学导论》,约55万字。
育英才桃李满天下
       乐森璕从事地质教育事业60余载,先后为我国培养的地质人材达两千多人。他教学一贯十分认真负责,竞竞业业,并且鼓励和培养青年教师担当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任。他于1927年—1934年在中山大学兼课,讲授《中国地质史》等,1936年留德归来又在中山大学任教,直到抗日战争爆发。鉴于地质人才缺乏,1946年乐森璕曾协助丁道衡教授在贵州大学创办地质系,开始在贵州招生,并分担古生物学等十几门课程,培养新一代地质工作人才。
        1950年他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1953年,调到重庆大学地质系任教授,兼古生物学教研室主任,1954年任系主任。1955年北京大学恢复地质学专业,经李四光推荐,乐森璕教授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曾任地质学教研室主任和古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并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的学部委员,后兼任地质学系主任,1964年任地质地理系系主任。1978年起,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与地理系分开,他担任地质学系主任,直至他逝世前。
        乐老讲课一丝不苟,对学生严格要求,还经常讲老专家学者的作风,鼓励同学们热爱地质事业,树立雄心大志,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他亲自编写教材,先后讲授过《无脊椎古生物学》、《地史学通论》、《四射珊瑚专题》、《床板珊瑚专题》、《古生物研究法》、《生物地层学概论》和《矿产地层学》等课程,还聘请诸多专家教授讲授古生物学专题。
        乐森璕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培养,研究生一入学,就帮助制定学习计划,指定英文参考书,并要求全文译成中文,规定进度,每周检查。乐森璕对研究生的论文选题、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都给予详细指导和定期检查,还对研究生论文逐字反复修改,连标点符号和参考文献格式都不放过,甚至亲手示范贴化石图版。在他的细心指导下,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提高很快。
乐森璕始终关心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青年教师开课前,他总是热心辅导,帮助制定教学计划,修改讲稿,有时还亲自听课,并且组织教师互相观摩。他曾多次制定和修改中青年教师培养和进修计划,花许多时间审查教师的科研成果,提出修改意见,热情推荐发表,甚至亲自作序。他60高龄还亲自带领中青年教师进行野外工作和教学实习,拄着手杖上山,指导现场观察,收集科研资料。
       乐老晚年一直念念不忘地质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发展。80年代,年愈八旬的乐老还由科研手,搀扶到办公室整整书籍、查查资料,乐而忘返。1981年乐老还以83岁高龄兴致勃勃地飞往贵阳市,在贵州省委和省科委举办的“自然科学讲座”,做了题为《贵州煤矿研究史》的报告,认为贵州省地下资源富饶,贵州的开发大有可为,并一再表示愿为开发贵州省的自然资源尽力。他对地质科学的挚爱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人至深,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他豪迈地说:“我最大的快乐,就是为祖国培养地质科学人材而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
 
            
                                                                                                                                     撰稿:梁恒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