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喀斯特环境演化与人类文明的研究与多学科交叉合作,在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徐海教授的主持下,一场聚焦史前文明与跨区域交流的高水平学术报告会于2025年10月20日在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405会议室圆满举行。会议特别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新郢研究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陆成秋研究馆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兴龙研究馆员三位业内权威专家,分别围绕欧亚大陆农业起源与文明交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的湖北实证以及贵州重要喀斯特洞穴遗址中的古人类文化密码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分享,为在场师生呈现了一场兼具专业性与前沿性的学术交流盛宴。

周新郢(右下)、陆成秋(左图)、张兴龙(右上)研究员学术报告交流会现场
周新郢研究员以“欧亚大陆农业起源与文明交流研究的新进展”为题,开篇点明中亚的关键地位——作为亚欧大陆腹地文明枢纽,中亚连接东亚与西亚、南亚与北亚,其早期农牧业起源曾是农业起源与扩散传播链条中的“认知空白”。近年随着考古与古环境研究的融合,其农业起源路径、气候适应策略已成为学界重点探索方向。周新郢研究员课题组通过大量野外遗址证据,证实约5200年前,驯化麦类已沿欧亚草原通道传入中国阿尔泰地区,这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最古老的“西方作物”遗存。更重要的是,该“草原通道”早于汉代绿洲丝绸之路,是早期东西方作物交流的主路径,不仅西亚麦类经此东传,东亚的粟、黍也反向扩散至中亚、东欧,形成跨大陆的作物双向交流网络;在距今约9000年的前陶新石器文化层中,已发现稳定的大麦采集利用痕迹,裸大麦占比显著高于同期西亚遗址,且配套的收割、加工工具证明当地存在独立的类农业行为。该研究将中亚麦类利用历史大幅提前,为“亚洲草原是否存在新月沃地以外的其他人群尝试并成功驯化了麦类作物”提供关键线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陆成秋研究馆员聚焦“中国百万年人类史的湖北实证——湖北的旧石器发现与研究”,将视角对准湖北地区在人类演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报告中,陆成秋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湖北省的自然环境背景,强调其地处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古人类提供了稳定适宜的生存环境,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的关键区域。作为实证核心,陆成秋研究员重点解读学堂梁子遗址的突破:该遗址位于十堰郧阳汉江上游北岸、曲远河口西侧。2022年5月18日,在距“郧县人”1号头骨发现33年后的同一天,在相距33米远的考古发掘地层壁面上发现“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是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相较于1、2号头骨的变形争议,3号头骨形态清晰、性状信息完整,为古人类体质演化研究消除关键缺憾。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兴龙副所长分享了近年贵州洞穴遗址科技考古的丰硕成果,重点围绕贵州普定穿洞、招果洞两个重要遗址展开报告,揭示贵州作为东亚古人类迁徙、文化交流重要节点的关键地位。针对普定穿洞遗址,张兴龙副所长从地理位置、地层与文化分期、重要发现等方面展开。普定穿洞遗址位于贵州省普定县城西南,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其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和极高的学术地位,被国内外旧石器和古人类学界广泛关注。招果洞遗址位于贵州贵安新区高峰镇,拥有距今4.4万年至7千年的连续文化堆积,完整覆盖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大量的用火遗存为揭示该时期穴居人群的行为和生存策略提供了重要材料,发现的墓葬和陪葬品也为研究西南地区早期丧葬观念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新材料。张兴龙研究馆员强调,该遗址的价值在于其完整的年代序列与丰富遗存。既为探讨云贵高原乃至中国南方至东南亚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环境波动、人群行为演变提供了连续实证,石制品技术从早到晚的一脉相承也明晰了贵州晚更新世人类迁徙与文化脉络,而大量磨制骨角器与用火遗迹的发现,更深化了学界对西南地区古人类生态适应策略及史前社会发展的认知。

招果洞、牛坡洞遗址考察现场剪影
会后,与会师生赴贵阳市贵安新区招果洞、牛坡洞两个重要考古遗址开展现场考察。考察团队首先抵达招果洞遗址,这座入选2020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洞穴遗址,正以 4.4 万年的连续文化堆积书写着西南地区古人类的生存史诗。在遗址核心发掘区,张兴龙研究馆员结合最新考古研究进展做了详细讲解,他特别指出,遗址中持续稳定的黑色燧石石器工业,为现代人迁徙“南方路线” 理论提供了关键佐证,目前正在推进的古代DNA 与古环境研究更有望揭开人类物种连续性的未解之谜。随后,考查组前往2016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牛坡洞遗址。这座由 A、B、C 三洞组成的洞穴遗址群,以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春秋战国的 27 层文化堆积,构建起黔中地区1.5万年以来的首个史前文化序列。张兴龙研究馆员指着距今万年左右的蹲踞葬遗迹介绍:“牛坡洞遗址和招果洞遗址发现的距今超过1万年的墓葬,同为华南地区最早的人类埋葬行为之一,为屈肢葬俗流变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招果洞遗址、牛坡洞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制品、陶片与各类遗存,清晰描绘出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生活在低纬度高海拔喀斯特山区的古人类的完整而生动的生存图景,展现了云贵高原古人类独特的生存智慧,更折射出西南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与基因交流。
图文:彭海军
一审:陈莉莉
二审:吴起鑫
三审:李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