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2日,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成功举办了“首届贵州矿山全生命周期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控论坛暨贵州省地质学会地质灾害与生态修复专委会成立大会”。此次盛会于贵州大学西校区隆重开幕。大会在贵州省地质学会的指导下,由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主办,贵州省山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贵州(大数据应用)研究院承办,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等多家单位协办,得到了贵州省30余家在地质灾害与生态修复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大力支持。
本次大会以“矿山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控技术的前沿与挑战”为主题,吸引了来自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地矿基础工程有限公司,贵州有色和核工业地质局一总队、二总队、物化探总队及五总队;贵州省地矿局114地质大队、111地质大队、104地质大队、101地质大队、109地质大队、108地质大队,贵州黔美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六盘水师范学院等省内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参与,共同探讨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的新技术、新成果。
参会代表合影
专委会成员合影
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殷跃平线上发表致辞。作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权威专家,殷院士高度肯定了本次论坛的议题设置与贵州省在地质灾害防控方面的实践探索。殷院士指出,贵州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和矿业大省,矿山全生命周期地质灾害预测与生态修复是“守护绿水青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命题。他强调,需进一步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同时加强跨区域、跨学科的协同攻关,推动科研成果向工程实践转化。最后,他呼吁与会专家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深化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共同应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灾害防控挑战。
殷跃平院士线上致辞
贵州省地质学会廖莉萍秘书长和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付勇院长分别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付勇院长宣读了地质灾害与生态修复专委会成立的批复文件,廖莉萍秘书长代表省地质学会向专委会挂靠单位正式授牌,这标志着贵州省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迈入了专业化和协同化的新阶段。
廖莉萍秘书长致辞
付勇院长致辞
廖莉萍秘书长向专委会挂靠单位授牌
本次会议设置了上午场和下午场报告。上午议程以“矿山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控技术前沿”为核心,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刘秀伟研究员系统解析工程活动诱发灾害的防控策略;贵州大学王沉教授提出浅部矿体充填开采对地表环境影响的新模型。典型案例环节,贵州地矿104地质大队孙乾征、贵州地矿基础公式孙俊分别以小坝滑坡和鸡场滑坡为例,强调“地质结构精细调查”的重要性;贵州大学江兴元教授则分享了岩体结构控制理论在边坡稳定性动态预测中的应用成果。
上午场专家报告
下午议程转向生态修复与灾害防控的协同实践。重庆大学杨忠平教授在“西南岩溶山区特大崩滑灾害成灾机制”中指出地下采动是岩溶区灾害的主因,呼吁构建“地质-工程”一体化评估体系。贵州地矿局114地质大队赵云龙、申佳洪,贵州有色和核工业地质局物化探总队王勇,贵州地矿局111地质大队翟龙象分别以金沙煤矿、攀枝花煤矿、猴场滑坡、普洒崩塌为例,提出“分阶段风险管控”策略,强调“从监测、勘查到治理的全周期管理”。生态修复领域创新成果频现,贵州大学杨根兰团队研发的“赤水红层超功能砂浆材料”,为解决裸露边坡生态修复难题提供了新方案;西南能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陈小勇、贵州地矿114地质大队何旭东和101地质大队李仁启、贵州有色和核工业地质局物化探总队韩庆楼等探讨了苗岭、武陵山、鱼洞河等区域的历史遗留矿山高陡边坡系统性修复技术。
成都理工大学罗永红教授和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冷洋洋正高级工程师分别汇报了复杂滑坡与区域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评价方法与管控措施,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史文兵教授以“贵州矿山地质灾害动态预测研究进展及展望”为题,系统阐述了团队在矿山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领域的创新探索。面向未来,专委会主任史文兵教授呼吁学界与产业界加强协作,“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更快走向矿山现场”,学者专家共同聚力解决贵州乃至全国的矿山灾害与生态修复问题。
下午场专家报告
在会议期间,专委会举行了首次委员大会,选举产生了专委会组成机构成员。在闭幕式上,贵州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李阳春副院长总结表示,本次会议为贵州省的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领域带来了新的动力,未来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率,用切实行动服务贵州。
李阳春副院长总结发言
作为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一场重要学术盛会,本次会议通过学术研讨和经验共享,为矿山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同时也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