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博士点一级学科简介

发布时间:2020-03-24
浏览次数:22

地质学博士点一级学科简介


贵州大学地质学学科是贵州大学“中西部提升计划”和“一省一校”重点建设学科,创建于1946年,1958年重建,1982年获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地质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学与地层学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012年获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015年获地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位点紧紧围绕贵州省矿产资源、古生物地层资源、岩溶环境演化等学科方向,潜心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突出的学科优势,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位点师资结构合理,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现有专职教师4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9名(含4名外聘导师),包括国务院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贵州省省管专家5人、贵州省百层次人才3人和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拥有5个省部级创新人才团队(国土资源部岩溶环境地质科技创新团队、贵州省沉积矿床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矿山动力灾害预警与控制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西南喀斯特地区地球关键带资源与环境效应创新人才基地和贵州省矿山环境重金属污染防治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贵州省优秀博士生导师2人。

依托平台为“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古生物研究中心、矿山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特色重点实验室、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喀斯特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四年来,承担了国家级项目37项,省部级及重要横向科研项目46项,科研总经费达6600多万元;发表科技论文199篇,其中SCI收录72篇、EI收录26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国际地科联全球寒武系苗岭统及乌溜阶“金钉子”、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一等奖1项、“金钉子”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自然资源部2019年优秀科普图书1部、贵州省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二、三等奖各1项。

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简介: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立足于以贵州省为中心的西南岩溶地区沉积矿床和低温热液矿床发育,品位低、利用难的特点,紧密围绕优势矿产资源的成矿机制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相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了沉积矿床的成矿作用与成矿预测,以及优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两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在沉积成矿基础理论及应用方面形成研究特色和学科优势。

地球化学:结合西南喀斯特地区岩溶发育、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围绕人类工程活动对岩溶生态环境中生源要素及重金属元素的循环过程、环境效应及调控方面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了矿山环境地球化学过程机理和脆弱岩溶环境生态修复两个稳定的研究领域,在矿业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机制及矿山生态环境修复与污染防治技术研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立足于贵州省新元古代以来地层连续、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化石丰富的先天优势,以一系列特异埋藏化石库和寒武系内部再划分工作为研究重点,在早期后生生物的起源与演化、古埋藏学、古生态学以及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俗称“金钉子”)等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其中寒武系苗岭统及乌溜阶“金钉子”的研究具世界领先水平,以凯里生物群为主的系列早期后生生物群和寒武系第2统及第4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与点位研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